- 索 引 号:LY07100-1600-2023-00002
- 备注/文号:漳政综〔2023〕49号
- 发布机构:漳平市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2023-08-11
- 内容概述: 漳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漳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漳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漳平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11日
(此件主动公开)
漳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以下简称《纲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22〕2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龙岩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闽政综〔2023〕27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精神,加快推进漳平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新时代建设需要的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体系,在科技创新、气象服务、气象业务、气象治理上取得更大进展,气象监测更精密、预报更精准、服务更精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打造闽西南开放包容的活力城市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到2035年,建成高效融合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显著提升,气象服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气象科技创新驱动
1.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气象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聚焦重点服务领域,开展科学攻关和技术研发,着力提升智慧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开展樱花花期预报、茶叶采摘指标研究,拓展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气象与大气污染的指标研究,提升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工信科技局,龙岩市漳平生态环境局。以下均需各乡镇(街道)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二)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
2.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滚动升级更新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在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高发易发区域及服务关键区域增补气象观测站点和观测要素,提高“小、短、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智能观测能力;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建设的气象探测设备纳入志愿气象观测站管理;加强气象监测设备运行维护和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
3.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强化数字智能网格预报应用,建立本地化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业务,实现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精细天气,提前1小时精准预警局地强天气。推进暴雨、台风、强对流、低温霜冻等灾害天气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提高“小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的精准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应急管理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4.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融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完善“1262”城乡精细化气象预警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优化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支撑系统,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推动智慧防灾减灾救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应急管理局)
5.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持续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完善12379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持续完善气象科普场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公众防灾自救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教育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工信科技局、科协)
6.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发展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和基于影响的预报业务。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地质灾害、流域区域洪涝、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
7.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水平。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综合监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实现精准作业、科学作业、安全作业。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库增蓄水、重大活动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拓展科学集约的增雨作业方式,实现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工信科技局、公安局、财政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龙岩市漳平生态环境局)
(四)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8.提升“数字气象”保障水平。深化数字气象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生产消费等领域应用。推动数字气象融入地方大数据平台。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数字化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深化“气象+” 农业、旅游、交通、重大活动保障等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文旅康养、乡村特色产业等领域赋能行动,服务数字政府、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市气象局、交通运输局、文体旅游局、农业农村局、工信科技局、城市管理局,数字漳平建设中心)
9.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水平。拓宽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丰富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发展融媒体气象科普模式,推进基础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融媒体中心)
(五)提升“气象+”赋能水平
10.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水平。强化农业农村和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分区域、分时段、分影响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持续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开展农业精细化气象影响预报服务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推进天气指数保险等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加强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
11.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水平。做好气候品牌挖掘与推广工作,开展生态旅游发展带康养微气候资源监测,挖掘气候资源和气象景观,提升“清新福建·气候福地”品牌影响力,做好“康养”文章,助推气候特色康养产品和服务创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文体旅游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龙岩市漳平生态环境局)
12.打造两岸融合发展服务示范。深化漳平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建设,完善台创园区农业生态综合监测站网和气象服务数字化应用系统。立足樱花茶旅,持续打造“台湾农民创业园”气象服务样板。推进樱花观赏适宜度综合指数、两岸融合气象服务标准制定。推动茶叶气候品质论证。建设气象文化实践中心,推进气象领域两岸青年交流。(责任单位:台创园区管委会,市气象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文体旅游局,市委台港澳办)
(六)加强气象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13.加大高层次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支持气象科技人员申报省、市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将气象纳入专家库选拔专业领域。持续推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青年新秀入选福建省气象局“双百”人才计划的培养和选拔,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气象专业素养和结构,以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需求。(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工信科技局、人社局、气象局)
14.营造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气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气象培训能力建设。优化气象人才激励机制,做好各类人才服务和联系工作,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工信科技局、人社局、气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应急管理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工信科技局、文体旅游局、科协、市委台港澳办、龙岩市漳平生态环境局、气象局等部门为成员的漳平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统筹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加大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气象领域可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支持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将气象现代化项目建设与建成后运行维持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局、财政局、气象局)
(三)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加强防雷、升放气球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强化气象标准宣贯和应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
附件:漳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漳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慧敏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童章志 市气象局局长
陈旭明 抽调市政府办副科级干部
成 员:陈金明 市发改局党组成员
陈 震 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士钟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李奇洋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林昌华 市住建局副局长
赖秋来 市水利局副局长
余东强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
许坤树 龙岩市漳平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叶 芳 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
曹文科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
蒋中峰 市工信科技局一级主任科员
纪道霖 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主任
兰锦河 市科协副主席
陈红菊 市气象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童章志局长担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由陈红菊副局长担任。若有人员变动,由继任者接任,不再另行发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