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LY07100-0200-2017-00026
- 备注/文号:漳政综〔2017〕37号
- 发布机构:漳平市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2017-02-27
- 有 效 性:有效
- 内容概述: 漳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级第七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对我市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研究,根据近期文物考察的成果及文物保护工作实际,确定《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张贴旧址(太平桥)等16处文物单位为我市第七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漳平市第七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概况一览表
漳平市人民政府
2017年2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漳平市第七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概况一览表
序号 |
名 称 |
年代 |
地址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建设控制 地带 |
1 |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张贴旧址(太平桥) |
清代 |
双洋镇 城内村 |
1929年8月2日朱德挥师宁洋县城,在太平桥桥头召开群众大会,亲临发表演说。1985年在太平桥上发现1929年1月发布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纸质,石印竖写四言体,由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签署。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旧址太平桥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明清期间屡有重建重修。双孔石墩木梁廊屋桥,南北走向,矢高6米。桥长36米,宽7米。廊屋高3米,九开间,立20根木柱,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两旁设倚座。保存较好,对研究漳平清代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旧址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10米 |
2 |
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达道堂) |
清代 |
象湖镇 杨美村 |
1929年8月,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及红四军出击闽中前敌总指挥部设于达道堂,并发动红四军入闽后七大战役之一的溪南突袭战。 旧址达道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中轴建筑依次由外坪、围墙、內坪、内门、天井、石阶、正厅、后土组成,外门设在围墙左侧。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其中左厢房第三间为朱德夜宿房。右护厝5间,为上下过水,左护厝2间。整体建筑保存尚好。 |
旧址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30米 |
3 |
溪南下林民兵仓库旧址(南洲书院) |
清代 |
溪南镇 下林村 |
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进军闽中,两度途经下林,曾在南洲书院召开群众大会,号召贫苦农民起来暴动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播下了红色种子,对日后暴动闹革命和武装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5月溪南下林民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护了储备于南洲书院的10多万斤国粮,武装解放溪南圩,打响武装解放漳平的第一枪。 旧址南洲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3650平方米,土木结构。中轴建筑依次由外坪、门楼、内坪、内门、前厅、祭坛、正厅组成,两侧有厢房、边厅和护厝。内坪两边立石旗杆4根(残损2根)。正厅面阔七间,进深三柱带前廊,抬梁式木结构,悬山顶。原有9厅99间,现存6厅42间。祭坛左侧立《南洲书院碑记》1通。该建筑规模较大,风貌古朴,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
旧址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10米 |
4 |
漳平县城防第一赤卫队旧址(彰福堂) |
清代 |
西园镇 钟秀村 |
1929年8月,朱德亲临彰福堂,召开漳平县城防第一赤卫队成立大会。 旧址彰福堂为苏氏宗祠,建于清代,1994年重修。宅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土木结构,三合土地面。中轴建筑依次由外坪、大门、天井、正厅、后土组成。天井两侧各有一间厢廊。正厅设祖龛,面阔五间,进深二柱带前廊,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 |
旧址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10米 |
5 |
中共龙车支部成立旧址(游氏宗祠) |
清代 |
永福镇 龙车村 村头自然村 |
1928年8月10日,邓子恢直接领导建立漳平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龙车支部。该革命旧址丰富了漳平近现代革命文物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旧址为游氏宗祠,建于清代。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约172平方米。中轴建筑依次由池塘、外坪、大门、天井、正厅、后土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20米 |
6 |
上坂石板桥 |
宋代 |
溪南镇 上坂村 |
铺架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单孔石墩石板桥。桥长2.53米,宽0.41米,厚0.25米。石板桥镌刻“绍定元年蒋佛成造”字样,系漳平现存较为久远的石板桥,桥体结构保存良好,字迹清晰可辨,对于佐证漳平桥梁的建筑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桥体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30米 |
7 |
朱阳墓 |
清代 |
菁城街道 福满社区 |
朱阳(?~1776),字桐野,号菁溪、居仁里人,漳平市居仁里九鹏社暖洲营(今南洋乡暖洲村)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云南通海县县令,调任云南宝宁县县令,为官克己奉公、廉政施道、惩贪除霸、救灾赈民,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朱阳系清雍正举人朱鹏山之子,乾隆举人、兴化府仙游县训导朱松皋之父,清乾隆皇帝御封朱氏“三代科甲”牌匾,牌匾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被焚毁。漳平历史上的书法家以清代朱阳的楷书最为有名,连城冠豸山滴水岩摩崖石刻“上游第一观”及现存云南通海县文庙宫墙前“礼乐名邦”为其所书。朱阳在仕途上的成就和书法上的造诣使得其遗留下来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他在石刻、文墨和牌匾中留下为数不多的遗作。 朱阳墓位于菁城街道福满社区长垅坑自然村马寨山。墓依山而筑,背靠马寨山,面前视野开阔,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墓平面呈具有文官墓葬特点的“太师椅”形,墓南北两侧各立一根象征文官身份的顶端为“笔头”形的石望柱。墓坪、祭台、墓丘均为三合土筑成。墓丘前立清乾隆四十一年(1766)墓碑一通,在直距朱阳墓445米处的工业路旁立有一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朱阳墓道碑。该碑体形硕大,碑文竖刻楷书,字迹清晰,字体美观大方,保存尚好,具有历史人文及书法艺术价值。 |
墓地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30米 |
8 |
内山乡赤卫队旧址 (琴形祠) |
清代 |
拱桥镇 罗山村 |
1930年2月,红九军辖部龙岩红一团团长邓毅刚率部从永福挺进拱桥,以连、排为单位,分兵进驻拱桥各村。邓毅刚团长亲率部分部队进驻新安社内山乡(今拱桥镇罗山村)的内山、后坑、中仑、土坑等5个自然村,2月28日,邓毅刚团长联合内山乡5个自然村在琴形祠主持召开内山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会后,内山乡苏维埃政府公开使用 “漳平福里区新安社内山乡赤卫队印”印章(原件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对外进行扩大赤卫队、坑租减息、没收地主豪绅财产等斗争,使全乡老百姓扬眉吐气,到处洋溢着翻身闹革命的热烈气氛。 旧址琴形祠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1997年重修,又名土楼厝。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土木结构。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10米 |
9 |
仁兴堂 |
清代 |
溪南镇 东湖村 |
清代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土木结构,砌石护坡,地面铺以三合土。宅依山而建,毛石砌宅基,门楼在西侧。中轴线上由西南向东北依次由围墙、外坪、石阶、大门、前堂、天井、正厅、后土、围墙组成,两侧各有一排护厝,设美人靠。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带前廊,穿斗式木构架,灰瓦白墙,悬山顶。正厅设祖龛,前廊明间设一对木雕屏风,天井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天井、台阶、台明、前堂和厢房的通廊均铺设石条。宅内有精美的石雕瑞兽柱础,雕刻细腻的木刻窗花,墙上彩绘花鸟壁画,大门两侧镶八角形漏窗,工艺精湛。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30米 |
10 |
东湖村古民居建筑群 |
清代 |
溪南镇 东湖村 |
清代建筑,由迴隆堂、顾祖堂、仰高堂和福隆堂4座空间布局相对独立的古民居并排连建,组成古民居建筑群。宅依山而建,毛石砌宅基,石凿水渠。总体建筑为两堂两横布局,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1575平方米,土木结构,砌石护坡,地面铺以三合土。中轴线上均为对称的布局,由西南向东北依次由围墙、外坪、石阶、大门、前堂、天井、正厅、后土、围墙组成,两侧各有一排护厝。主体建筑为悬山顶,灰瓦白墙,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天井两侧为厢房。宅内外石雕、木雕、彩绘、灰塑等随处可见,有禽兽,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彩。该古民居建筑群规模较大、布局严整、雕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30米 |
11 |
朱德故居(沂远宅) |
清代 |
永福镇 龙车村 水尾自然村 |
1929年9月5日,朱德率红四军军部和第二、三纵队驻扎龙车村,受到当地群众热烈的欢迎和拥护。朱德驻宿水尾村农民陈德金家,即“沂远宅”。当晚,朱德亲临水尾村庵前坪召开群众大会,成立龙车乡苏维埃政府,并留下邓克明、胡阿泗2位红军干部协助地方工作。9月6日,朱德率红四军军部和第二、三纵队,以及9月2日前来支援龙车暴动的焦坑、适中赤卫队,浩浩荡荡回师龙岩,粉碎敌三省“会剿”。 沂远宅建于清代,坐西南朝东北,大厅面阔三间,天井两侧各有一间厢房和一排护厝,土木结构。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20米 |
12 |
龙车乡苏维埃成立旧址(建溪堂) |
清代 |
永福镇 龙车村 水尾自然村 |
1929年9月5日,朱德率领红四军数千人进驻龙车水尾、潭头、麻只贝和村头各村,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朱德、伍子豪、郭化若等红军首长分别召见龙车支部暴动指挥部的领导和部分群众。当晚,朱德在建溪堂前坪主持召开群众大会,成立龙车乡苏维埃政府。该革命旧址对漳平革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是珍贵的历史遗迹。 旧址建溪堂又名水尾庵,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历次维修。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13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中轴建筑由外坪、台阶、正殿、后土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10米 |
13 |
邓子恢故居(陈宝英厝) |
清代 |
永福镇后盂村 宝山自然村 |
1935-1937年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邓子恢、中共岩南漳县委书记魏金水等曾在革命接头户黄国雄、陈宝英夫妇家中居住、办公和召开重要会议等,直接领导岩南漳游击区的武装斗争。邓子恢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陈宝英厝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大厅面阔三间,天井两侧各有一间厢房和一排护厝,土木结构。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20米 |
14 |
邓子恢祖居 |
清代 |
永福镇 吕坊村 邓家坊自然村 |
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的祖祠。邓子恢(1896~1972)是永福镇吕坊村邓家坊自然村邓氏第20代裔孙,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县委宣传部长,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务。1928年7月在永福龙车直接领导成立漳平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龙车支部,在闽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 宅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2007年重修。坐西向东,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土木结构。中轴建筑依次由外坪、大门、天井、正厅、后土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该祖祠是一座极其重要的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20米 |
15 |
陈开路旧居 (华上堂) |
清代 |
西园镇 前洋坪村 |
陈开路(1913~2003),原名陈光照,1929年8月入伍编入红四军,曾参加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广东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空军十八师第一任师长、广东省公安总队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被批准为副兵团职待遇。先后被授予二级红星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八一勋章。 旧居华上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坐西南朝东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面阔5间,进深8米,右边辅厝为两层夯土墙楼房,外大门夯土围墙。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20米 |
16 |
数茂堂 |
清代 |
南洋镇 营仑村 |
建于清代,为麻氏宗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326.7平方米。中轴建筑由外坪、门楼、天井、台阶、正厅组成。天井两侧各有一间厢廊,墙上饰圆形彩绘杂宝花鸟装饰图案。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带前廊。抬梁式木构架,梁架施以彩绘,悬山顶,燕尾脊。厅堂设神龛,彩绘花鸟壁画,堂上悬挂“数茂堂”木匾1方。 |
建筑周围 20米内 |
保护范围 再延伸20米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