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2022级茶学专业师生走进漳平市南洋镇北寮村文化会客厅的“田野课堂”,在非遗传承人邓长捷的指导下,体验了一场沉浸式的漳平水仙茶采风实习,让论文的“最后一公里”在茶香氤氲中圆满“杀青”。
在北寮村“一日茶言”水仙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研学实践基地,邓长捷手持木槌,向学生展示紧压茶饼的独门技艺。随着木槌起落,茶香四溢,学生们化身“一日茶农”,亲历了漳平水仙茶从采摘到烘焙的八道传统工序。
实践之余,邓长捷还揭秘了当地“零农残”生态种植的奥秘——通过“以螨治螨”“黄板诱虫”等生物防控技术,南洋镇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双向奔赴”。学生们感叹:“一片茶叶的背后,竟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北寮村文化会客厅不仅是研学教育基地,更是一座“乡村振兴综合体”。负责人王应桂说:“过去我们守着‘金叶子’却走不出大山,如今茶旅融合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行走村中,学生们发现这里处处是“非遗+”的印记:水仙茶市熙攘热闹,斗茶赛传承古韵,开采日吸引八方游客。传统活动与现代文旅的碰撞,让水仙茶的兰花香“漂流过海”,也让乡村文化价值愈发闪亮。
“茶学不仅是技艺,更是情怀。”学生小林在实习笔记中写道。从生态茶园管理模式到茶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学子们以田野为纸、实践为墨,为漳平水仙茶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青春思考。邓长捷寄语学子:“期待你们成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科技的创新者、茶产业的推动者!”
非遗传承,传承的是技艺,更是人与土地的情感;青春研学,研的是学问,学的是立身的匠心。
北寮村文化会客厅不仅为学子们提供了“行走的课堂”,更以“非遗+科技+文旅”的融合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里是一代青年读懂乡村、扎根大地的起点,更是文化“活起来”、乡村“潮起来”、青春“燃起来”的印记。
正如师生们的共识:“让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这才是学术最美的归宿。”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