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LY07110-0500-2025-00012
  • 备注/文号:漳民〔2025〕30号
  • 发布机构:漳平市民政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5-12
  •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2025年漳平市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2025年漳平市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5-05-12 17:43
 

漳民〔202530

关于印发《2025年漳平市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现将《2025年漳平市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漳平市民政局

                                                             2025512

(此件主动公开)


2025年漳平市推进乡村著名行动

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持续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根据民政部、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乡村地名建设指南1.0版》、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印发乡村著名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民行〔2023136号)、《关于做好2025年度乡村著名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和龙岩市民政局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2025年漳平市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助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组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传承发展乡村地名文化 ,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民,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重点任务

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

严格乡村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地理实体、乡村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名称的命名,重点加大村落内部道路、生产性道路、旅游性道路的命名力度,杜绝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命名,由村(居)两委提出申请命名方案请示,乡镇(街道)初审上报,民政局指导审核,广泛征求意见,汇总上报市政府研究审批,并按规定进行备案、公告,及时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结合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群众需求,注重乡村地名数量、密度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实现地名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全面提升乡村地名精细度和规范化程度,有效服务乡村治理精细化、网格化需要。

(二)加强地名标志设置维护

1.规范乡村地名标志设置。依据《标准地址编制规范》(DB35/T 1765-2018)等有关规定编制标准地址,依据国家标准《地名 标志》(GB17733-2008)、福建省地方标准《居民地地名标志》(DB35/T 1392-2013)等有关规定,规范设置村牌、街路巷牌、楼门(户)牌等标志,全面推进地名标志设置力度,以茶乡、花乡、画乡三乡文化乡镇为重点,外观结构统一,内容体现当地特色文化,逐步实现有名就要有标。建立符合乡村实际的地名标志巡检机制,加强地名标志管理,及时维护、更新,更好发挥地名标志导向作用。

2.打造乡村特色地名标志。探索创新地名标志形式,推动地名标志与乡村景观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借助观赏石、建筑牌坊等形式设置特色地名标志,擦亮美丽乡村的地名名片。加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运用,推广将地名标志与便民服务相结合,开发的智慧路牌、村牌等新型智能地名标志,推介村情简介、民俗风情、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交通导航、餐饮食宿等信息,丰富地名标志功能作用。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密度,一定区域内同类地名标志样式、风格保持统一,与乡村人居环境相协调。

(三)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

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小程序,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汇集力度,对乡村地区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交通水利、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实现应收尽收、常态更新。积极发动和引导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并按要求规范上图,提高图上地名感知度和活跃度。

(四)宣传弘扬乡村地名文化

广泛开展地名故事寻访活动,组织社会力量和协调相关部门采编乡村地名故事,通过编纂地名故事书集、拍摄短视频、制作海报、宣传手册等方式,开展乡村地名故事征集、宣传、展演等活动,利用乡村文化墙、宣传栏、公告板、电子显示屏、网络公众号等阵地,将乡村地名文化融入村(居)史馆、乡村文化公园(微景观)场景,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开展有福的地方是我家地名文化系列宣介活动,打造福地有福地名文化品牌,以地名为载体提升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各种传播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乡村地名文化宣讲、展演等活动,推动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

(五)科学编制地名方案

调查了解社会有资质编制地名方案的合作单位,按照《地名方案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规范要求,精心组织加强前瞻性、整体性设计地名方案,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乡村建设、搬迁撤并、行政区划调整等,科学编制县级地名方案,其包括方案文本、方案说明书、配套图件等内容,打造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注重地名方案与相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配套,实现地名方案与相关规划编制同步推进、并行实施。地名方案编制完成后,应征求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意见,经过专家评审报市政府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六)建立乡村地名采词库

充分征集专家学者、农民群众意见建议,选取符合我市特色、科学规范、雅俗共赏、好找易记、方便使用的词语作为地名备选,以漳平市为主建立乡村地名采词库。乡村地名采词库可与地名方案编制结合,作为地名方案的附件补充,丰富地名命名资源。

(七)建立地名保护名录

建立县级地名保护名录,加大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利用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福建传统村落、福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认定成果,以古县、古镇、古村落、古街巷、近现代重要地名、红色地名、著名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为重点,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加强乡村地名研究,对已经消失的历史地名进行调查和搜集,将其中具有重要文化传承价值的纳入地名方案,重新启用、移植或派生。地名保护名录可纳入地名方案编制内容,在地名方案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八)拓展地名信息应用场景

1.制设区划地名一张图融合行政区划地图、交通地图和文化旅游地图等资源数据,创新城乡区划地名一张图服务,制作一镇一图”“一村一图,可采用绘制标准地名图、手绘地名图、乡村地名导览图等各种形式,突出标注乡村内部街路巷和特色景观、农家乐、民俗景点等兴趣点,附上含镇村基本情况、地名文化的简介和路线指引,布设在镇、村入口显要位置。设置一镇一图”“一村一图与智慧标志牌建设相结合,链接互联网导航地图,融入地名文化一体机触摸屏,增加地名文化元素,可扫码查看地名故事、旅游路线和农特产品,联动民宿、采摘园等特点点位,实现一图导览、一码溯源

2.乡村著名行动微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作用,拓展乡村著名微应用,通过小程序、公众号、二维码等方式,持续提升国家地名信息库服务效能,推动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工业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在线旅游、智慧农业、乡村平台经济等深度融合,便利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3.设置地名文化一体机触摸屏。发挥所在地现有相对成熟的共同场所,设置一批地名文化一体机触摸屏,将地名文化融入到群众生活中,通过互动触摸屏方式,对地名文化、地名历史变迁、地名宣传视频等内容进行展示、发布,增加地名文化元素。

(九)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主动对接文旅部门,将地名文化融入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等宣传推介资料,巧用地名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地名故事丰富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结合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宣传地名标识的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加强同商务、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合作,将地名元素融入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地名标识公共品牌。

三、实施步骤

2025年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工作,从5月开始至12月止,分三个阶段步骤实施。

(一)准备阶段(20255月)

1.传达部署

传达国务院、省和龙岩市有关学习贯彻《地名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传达国务院、省和龙岩市有关乡村振兴和乡村著名行动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部署推进全市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的要求和重点任务。

2.制定方案

根据《乡村地名建设指南1.0版》《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做好2025年度乡村著名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统一部署安排、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聚焦重点任务分解,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实施途径、任务指标、完成时限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推进2025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

(二)实施阶段(20256月至10月)

1.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全面摸排乡村地名现状,围绕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街路巷、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地名,有条件的拓展到其他具有指位意义的地名,系统梳理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分门别类建立清单,将摸底统计数据报送市民政局社会事务股汇总。

2.加大地名信息采集上图

广泛宣传,利用政府各职能部门、各乡镇(街道)村(居)委发动社会各界人士人人参与微信小程序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主要包括人文、自然地理实体和兴趣点,力争全市采集上图总量达2000条以上信息,拓展地名信息和兴趣点覆盖率。

3.科学编制地名方案

委托编制服务机构,依据《地名方案编制导则》标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规划,规范科学编制漳平市地名方案,包括:工作方向定位,编制的原则、范围、对象、内容、期限、目标规划、评估、成果等内容,打造具有乡土气、时代感、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

4.开展乡村地名命名工作

以乡镇、村居委摸排地名命名数据为基础,按照《地名管理条例》、《福建省地名管理办法》等规定,由村(居)两委提出地名命名方案,乡镇(街道)把关申报,业务主管部门指导审核,市政府研究审批一批乡村地名命名,包括乡村道路、居民点、自然地理实体以及其他地名名称,并按规定备案、公告,及时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

5.地名标志设置维护

乡村著名行动地名标志,以漳平市乡镇村特色的三乡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为打造重点,组织设计地名标志样式风格与人居环境相协调的智能村牌、街路牌、地名公共功能牌等地名标志牌,科学规划设置乡村地名标志,街路巷牌、文化村牌、地名功能牌、新增二维码门牌,地名文化(馆、长廊、亭、墙、公园)等,地名网络打卡点,全市全面拓展实施二维码路、村、门牌等地名标志牌

6.地名文化和宣传报道

一是地名文化名录和地名图集。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由服务机构编制地名文化名录,包括标准地名以及罗马字母拼写、含义、来历、沿革、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编制地名图集;二是地名故事。聘请有知名专家人士编辑有意义的地名故事,地名故事要有历史意义和重要地理实体标志等重要地名信息;三是地名视频和宣传报道。编辑地名文化宣传视频,重点打造乡村著名行动的工作视频。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利用政府网站、融媒体、公众号、小程序等信息报道平台,宣传乡村著名行动,积极弘扬地名文化、福满漳平·名扬四海品牌,着力打造闽台五缘,深化漳台五缘

7.拓展地名信息应用

一是地名数字信息微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地名服务模式,实施第三方服务机构拓展乡村地名数字化信息场景应用,制作地名信息微应用平台,应用于360全景、漳平概况、行政区划、政策法规、地名命名更名公告、乡村地名、地名标志(二维码路、村牌、地名文化长廊、亭、墙、网红打卡点)、地名遗产、地名文化(地名故事、地名诗词、地名词典)等场景版块地名信息;二是制设区划地名一张图。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打造地名一张图服务,结合重点优势特色镇村,整合涉及地图、交通图、导游图、天地图等资源数据,形成完善、标准、规范、详实地名信息数据一张图三是设置地名文化一体触摸屏。结合博物馆、乡情馆、村情馆、教育实践基地等重要场所,选择设置5处互动地名文化一体机触摸屏,通过互动触摸屏方式,对地名文化、地名历史变迁、地名宣传视频等内容进行展示、发布,增加地名文化元素。

(三)检查验收阶段(202512月)

组织相关部门对地名标志设置、地名方案、地名文化项目、地名信息应用产品项目进行检查验收,提交成果资料。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要深刻认识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要列入年度本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事项,积极主动汇报工作进展,要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地名信息采集,及时摸排汇总,乡村地名命名数据信息,要结合当地优势特点,深挖地名文化产物,发挥职能部门和社会群众参与乡村行动生动局面。

(二)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区位优势引领。各乡镇(街道)要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结合区位优势和乡村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聚焦乡村地名建设热点,着眼未来乡村发展的客观需要,创新乡村地名管理模式,制定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有效实施实施。

(三)加强监督指导,促进工作实效。各乡镇(街道)要加强监督指导,统筹安排、全面推进,注重加强先进经验的总结推广,打造乡村著名行动和特色乡镇、特色村,通过示范重点打造,全市整体提升。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乡镇(街道)要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公众号、融媒体等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乡村地名文化遗产、地名故事和地名著名事迹等相关著名行动信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不断提升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附件:1. 2025年漳平市乡村著名行动重点任务分解表

2.漳平市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登记表

3.漳平市乡村著名行动地名命名摸底汇总表


附件1

 

2025年漳平市乡村著名行动重点任务分解表

 

重点工作

具体任务

完成时限

乡镇

部门

一、乡村地名命名

以乡镇村主要街路巷为重点,加大乡村命名力度,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更名程序,全市完成不少于300条地名命名目标任务,按照各乡镇街道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等状况,重点打造三乡文化特色的永福、新桥、南洋要完成各不少于30条,官田、吾祠、灵地各不少于10条,其他乡镇街道各不少于18条,并在规定时限内备案、公告。

6月底完成排查,9月底完成命名上报。

11月底完成命名审批,12月底完成备案公告。

二、地名标志设置维护

标志设置

1、设置村牌、街路牌、地名功能牌、地名文化(长廊、亭、墙、公园、打卡点)等标志数量不少于200个,制作安装二维码门牌不少于500个;2、推动创新以花乡、茶乡、画乡三乡为重点等文化特色标志,推广智慧二维码地名标志设置。

10月底完成定点。

11月底完成制作安装,12月底验收。

标志维护

开展地名标志巡查,摸清标志损坏情况,更换标志种类、数量和位置,更新路牌、村牌二维码标志,形成问题标志清单,更新维护完成率达到100%

7月底完成排查上报。

11月底完成更新,12月底完成验收。

三、乡村地名采集上图

加大乡村地名、兴趣点采集上图力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地名和兴趣点信息采集上图,菁城、桂林、永福、新桥、南洋各不少于120个,官田、吾祠、灵地各不少于50个,其他乡镇各不少于80个。

9月底前完成任务数

1215完成汇报上报。

重点工作

具体任务

完成时限

乡镇

部门

四、宣传乡村地名文化

(一)打造地名文化阵地

1、以三乡文化乡镇为主体,在乡镇、村居入口、主干道或乡村文化公园等户外场所,设立至少1处地名文化宣传栏或地名文化长廊。2、其它乡镇可充分利用已建的乡情馆、村史馆、便民服务中心、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站)等阵地,建设含有地名元素的场所阵地。

9月底完成定点。

10月底完成制作完成,12月底完成检查验收。

(二)挖掘整理乡村地名文化

对历史文化、历史地名进行重点挖掘整理和补充完善,开展地名故事寻访活动,收集整理不少于20篇乡村地名故事,在官方公众号或主流媒体上连载,编写地名故事内容丰富的,可编纂成地名故事书集。

9月底完成收集上报。

11月底完成审核;12月底完成上报发布

(三)开展乡村文化宣传

1、多形式开展地名文化宣传不少于5场次,其中至少有1次地名法规政策宣传活动,被主流媒体采用的宣传报道稿件不少于10篇,其中国家级不少于1篇、省级不少于2篇。2、拍摄地名文化故事短视频不少于1个,总时长不低于6分钟,应在县级主流媒体上播放,争取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媒体上播放。3、收集整理工作过程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工作视频,作为经验交流和宣传汇报的可视化材料。

协助配合实施

12月底

五、编制地名方案

1、科学编制漳平市乡村地名方案,方案期限一般应与国土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相一致。

2、实施地名方案,推进地名方案与国土空间、村庄规划的衔接配套和动态调整。

协助配合实施

12月底完成编制、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程序,次年6月底前发布。

重点工作

具体任务

完成时限

乡镇

部门

六、建立地名采词库

建立漳平市地名采词库,采词库作为地名方案的附件补充丰富地名命名资源,采词储备数量应与国土空间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相匹配。

协助配合实施

10月底

七、建立地名保护名录

建立至少一批县级地名保护名录,可作为地名方案的附件一同报批,也可单独经过申请、专家论证、公示、认定等程序后向社会公布。

协助配合实施

10月底

八、拓展地名信息

应用场景

(一)制设区划地名一张图

建立乡村著名治理端,管理区划地名一张图,主要以电子地图为载体,通过治理端专题图形式介绍乡村的地名、产品、景点等周边服务信息,在特色乡镇、村居入口、主干道或乡村文化公园等户外场所,设立不少于1处标准版,手绘版乡村地名图或者乡村地名导览图。

协助配合实施

11月底

(二)乡村著名微应用

利用互联网+地名服务模式,实施拓展乡村著名微应用,通过小程序、公众号、二维码等方式为入口,以地名信息为基础,地域文化特色,设计界面干净简洁、系统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流畅的乡村地名地址服务微云端应用。

(三)设置地名文化一体触摸屏

结合博物馆、乡情馆、村情馆、教育实践基地等重要场所,选择设置5处互动地名文化一体机触摸屏,通过互动触摸屏方式,对地名文化、地名历史变迁、地名宣传视频等内容进行展示、发布,增加地名文化元素。

九、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结合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加强与文旅、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的合作,开展地名+农文旅”“地名+美食”“地名+婚俗文化等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地名标识品牌。

协助配合实施

10月底


附件2

 

漳平市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登记表

 

乡镇(街道)民政办(盖章):                                                                        

标准地名名称

汉字

 

行政区划

 

罗马字母拼写

 

地名类别

 

位置(地址)

 

使用时间

 

设立时间

 

地名来历

 

地名含义

 

地名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采集单位

 

采集人

 

照片

 

属性

 

备注

 

             

注:使用时间为现今地名或历史地名,地名类别为自然地理实体、人文地理实体、兴趣点,照片不多于3张,属性为新增点、新增线状地名、错误地点、错误线状地名。


附件3

 

漳平市乡村著名行动地名命名摸底汇总表

 

乡镇(街道)民政办(盖章):                                                日期:             

序号

地名命名名称

类别

乡村

地址(起经止、范围)

备注

 

 

 

 

 

 

 

 

 

 

 

 

 

 

 

 

 

 

 

 

 

 

 

 

 

 

 

 

 

 

 

 

 

 

 

 

注: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如村庄、设施、居民区(点)、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名称。


 

 

 

 

 

 

 

 

 

 

 

 

 

 

 

 

 

 

 

 

抄送:龙岩市民政局,漳平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发改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文旅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

漳平市民政局办公室                      2025512印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